魅力书屋 > 穿越小说 > 我明明想当昏君,怎么成了千古一帝 > 第166章西域各国躁动,觊觎都护府
还是查京出来的靠谱!

不知道杨振能给自己送来什么惊喜呢?

李天对于经营西疆当然没什么兴趣。

要不是接归仁军可以浪费钱财,败坏国运,李天才不会管什么西疆不西疆的。

但是如果朝廷可以在西疆持续性的耗血,那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就在李天思考西疆局势的时候。

杨振在张伦的带领下,率领两千士兵,开始翻越茫茫大漠。

漠北西边的大漠是成片的无人区,而西域各国就散落在这条丝路古道上。

在海上贸易还未兴起时,东方的瓷器和丝绸,只有经过丝路才可以运到西方。

在汉朝时,丝路便是重要的商路。

掌控丝路,便能牵制游牧民族,还可以压制吐鲁。

在大周以前,历朝历代都会建立西疆都护府。

湖城就是西疆都护府的大本营。

张伦已经前往大周,请求归国了。

此时的归仁军首领张炳昌,正在衙门里眺望东方。

大周朝廷会接受他们这支前朝的部队吗?

西疆的交通断绝,张炳昌并不知道大周的动向,此时他也只能焦急的等待。

不过归仁军要东归的消息,早就在西疆传遍了。

湖城,是扼守丝路的关键城市。

蜿蜒湖城而过的巨石河,是丝路上的关键河流。

只有巨石河周围才可以大规模的种植粮食。

这里是西疆的膏腴之地。

垂涎这里的人当然有许多。

只是中原王朝兴旺,归仁军的战斗力也不俗。

所以西疆各国,才没能攻占湖城。

但是现在归仁军要东归,湖城岂不是就无主了?

西疆各国都开始朝湖城聚集,想要打探归仁军的消息。

张炳昌也不想在东归之前,再搞出什么事情来,所以一直让归仁军隐忍。

在湖城西面的月国,是对湖城最感兴趣的国家。

月国的国王派出两千人的使节团,突然造访湖城。

张炳昌颇为头疼,月国人的心思昭然若揭。

但是现在整个归仁军都想返回大周,压根没有战意。

张炳昌只能接待了月国的“使节团”,并把他们安排在湖城周围的营寨里。

不光是月国人,车铖国,百康国也都派来了所谓的“使节团”。

他们都打算在归仁军撤离后,立马占领湖城。

湖城就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居然诡异的安定下来。

但是这一切全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杨振的队伍,还在茫茫大漠中艰难前行。

而此时富庶的浙江官场,再次迎来风暴。

淮河、余杭、浙江各郡县的盐务总督黄晓,处理完浙江府的盐务弊案。

从浙江布政使往下,三知府十四知县,全都被押往京都负罪。

黄晓一下子把整个浙江掀翻了!

现在余杭地区战战兢兢。

余杭的亏空虽然不比浙江大,但是私盐依旧泛滥。

现在黄晓这个瘟神要来余杭了,这下整个余杭都惶恐不安了。

余杭布政使倒是没有参与盐务弊案,但是余杭的动荡,依然让这名布政使大人十分头疼。

黄晓的动作很快,处理完浙江的案件后,立马就杀往了余杭。

黄晓并没有从官道走,住驿站,而是装扮成商人,从浙江府一路朝东,来到了余杭的地界。

现在的余杭,没有了阡陌水田交错的景象。

各项工程在余杭的乡野设立,烟囱冒着股股浓烟。

余杭现在成了仅次于泸州的煤炭消耗大省。

吕为宾在华江留下的织锦和缫丝产业,现在十分的兴旺。

自打废除海禁后,西洋和南洋的商人,也开始前往华江的码头。

不管是瓷器还是丝绸,这些全是畅销品。

尤其是一个叫做西印地的英吉利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几十艘大船前往华江港。

不管是浙江府的茶叶,还是余杭的瓷器、丝绸织锦,他们全是有多少就买多少。

这群金发碧眼的蛮夷,甚至会因为争抢货物自己打起来。

而吕为宾在余杭实行的摊丁入亩,强迫豪绅低价兜售田地后。

余杭的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可以种自己的地,总比给豪绅老爷种地积极。

整个余杭可以说十分的安宁。

黄晓也觉得余杭比起浙江府,百姓要更幸福一点。

但是黄晓依然发现,余杭地区的私盐盛行,许多百姓都习惯性的私盐买卖。

看来余杭的盐务问题和浙江一样严重啊。

但是也对,天下的盐商基本上全云集在余杭。

余杭之所以亏空不大,是因为余杭开出的盐引占据了大周的一半。

正是因为收入巨大,才掩盖了亏空。

而余杭的盐引入账,也是逐渐减少的。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余杭的盐务依旧败坏严重!

黄晓这一路微服私访,基本上每个府县都有擅自贩卖私盐的人。

待黄晓到了余杭布政使衙门后。

余杭布政使索性对黄晓说道:

“黄大人,余杭倒卖盐引,早已蔚然成风。”

“本官到任时也想过禁绝,但是效果甚微。”

黄晓也大吃一惊。

万万没想到余杭布政使如此直接。

余杭布政使是唐孝仁的学生,曾支持过吕为宾的摊丁入亩。

现在整个余杭实行摊丁入亩,百姓民生都改善了许多。

黄晓沿途也都听说,这名余杭布政使大人乃是清官能吏。

但是连布政使都难以解决这个难题?

黄晓这才明白,这天下的盐务问题究竟败坏到了何等程度。

黄晓诚心的问道:

“布政使大人,盐务为何会败坏到这个程度?”

余杭布政使轻叹一声说道:

“其实还是朝廷的体制问题。”

“哦?”

“自从大周立国后,就成立规矩,也不上涨各级官员的俸禄。”

“对比前朝优待士大夫,当朝的俸禄少的唏嘘。”

“即便是我,一年也才区区几十两白银的俸禄。”

“但这些钱,不光要负责全家的吃喝拉撒,还得供养门客师爷。”

“入不敷出。”

黄晓也点点头。

即便是京官,若是没有外快,也有许多人没法养活自己。

建国初期,物价很低,那时的俸禄还算比较富裕。

但是随着大周建国百年,物价也在不停地上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