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UP主提过,隋朝的律法十分严苛,以致于江南百姓揭竿而起。”
“杨坚在开皇十七年又下令盗窃一钱就当街处斩,然而这非但没有让盗窃行为现象减少,反而让百姓更加恐慌。”
“为了严惩官员贪污,杨坚还暗中派人行贿,若是有人敢接受则一律处死。”
“若只是严刑峻法也就罢了,更为要命的是杨坚本人对他制定的苛法也经常不遵守,赏罚完全凭借着一已心意。”
秦·刘季:【666,这不钓鱼执法吗?!】
汉·刘邦:【老阴b。】
杨坚:“......”
“有一年元旦大朝部分官员穿戴不整,御史没有及时弹劾,杨坚就把御史处斩,对不合自己心意的官员也经常用廷杖打死。”
“就连功臣武将也有不少因杨坚的猜忌而不得善终,这样的呃朝廷如何会不乱呢?”
“杨坚病重后命太子杨广监国,杨广便趁机调戏了庶母宣华夫人......”
“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成了史书里的未解之谜......”
“隋文帝杨坚终年64岁,他一生励精图治躬行节俭,开创了开皇盛世,同时他为人又生性多疑为人严苛,晚年废立太子清洗朝堂埋下了动乱的祸根....”
历史选择了杨坚,让他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结束乱世完成统一。
历史又放弃了杨坚,在他死后15年隋朝就彻底灭亡了。
他所攒下的基业,最终还是留给了唐朝。
为什么西方人对隋文帝的评价相对高,而我们中国人对他的评价则相对一高一低呢?
因为隋文帝是一个矛盾的皇帝,有着鲜明的两面性。
一面是高智商,外在表现就是能够建立那么多影响持久的制度。
这也正是西方文化最看重的东西,看重“硬”的指标。
隋文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分工更加明确和合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西方,这种权力制衡和分工协作的政治制度理念备受赞赏,被视为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先驱之一。
且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使有才能的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制度在西方被认为是现代文官制度的重要源头,对西方的人才选拔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法制建设成就还是国家治理与经济政策,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就是最好、可以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西方人为何格外推崇隋文帝。
另一面呢就是低情商,外在表现就是苛刻多疑和急功近利。
这让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温厚的精神和温厚的道德感。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比较看重的东西。
我们比较看重这个“软”的层面,这也正是为什么对隋文帝的一高一低评价呢。
隋朝二世而亡,且隋炀帝的暴政和滥用民力导致了国家的迅速崩溃和灭亡。
这使得一些人认为隋文帝在培养接班人以及对国家的长远规划上存在严重失误,从而对他的评价受到影响。
而隋文帝在晚年变得猜忌多疑,对大臣进行残酷的清洗,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
此外,他在个人生活上也颇有争议,例如废黜了自己的妻子独孤伽罗,立了宣华夫人为皇后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价。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评价中,往往更加注重皇帝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隋文帝在一些行为上被认为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如他的登基过程涉及权力斗争和暴力,以及在处理家庭和继承人问题上的不当等,这也导致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不高。
因为大家各自看到了隋文帝不同的侧面,各有千秋。
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谁高谁低,谁能谁不能。
但如果把这两个加起来,或许是一个相对的隋文帝。
盘点杨坚结束。
要说被天幕如此不给面子地说,杨坚不生气肯定是假的。
倘若真是如此。
想想未来朝堂上的血雨腥风,那些因自己猜忌而倒下的臣子。
忆起民间对苛罚的恐惧,百姓们惶惶度日。
念及皇室内部的纷争,太子的废立、皇后的离去……
一丝悔意悄然爬上心头,杨坚的眼神渐渐黯淡,似是陷入了沉思。
许久,杨坚缓缓开口:“传朕旨意,往后律法之事,需召集大臣详议,不可仅凭朕一人之意...”
“日后皇子的教导也当重新斟酌,万不可重蹈覆辙……”太监忙不迭地应下,而杨坚则疲惫地闭上双眼,仿佛已看到隋朝在另一种可能下的未来。
只是不知这幡然醒悟,是否还来得及挽救他的江山社稷与后世之名。
独孤伽罗牵住他的手,一丝暖意传递到杨坚心中。
那熟悉的温度,仿若隔世而来,驱散了他满心的寒意与懊悔。
杨坚转过头,凝视着独孤皇后的面容,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可那眼中的坚毅与聪慧依旧如往昔一般。
“伽罗,朕错了……”杨坚的声音略带颤抖,这些日子以来,心中的愧疚在这一刻如决堤之水。
独孤皇后微微摇头,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轻声说道:“陛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往昔已逝,如今我们尚有可为。”
杨坚握紧了独孤皇后的手,似是汲取着力量,点头道:“朕定当重新整饬朝纲,施仁政于民,也会好好教导子女,绝不再让这江山社稷陷入危局。”
独孤皇后轻轻靠在杨坚的肩头,柔声道:“陛下既有此心,臣妾愿与陛下一同面对,我朝必能重回正轨,再续辉煌。”
言罢,独孤伽罗眸光闪了闪,不再说话。
过去的誓言早已不再重要,有些事情睁一眼闭一眼,何必再揪着不放呢...
揪着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