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大明风华-胡善祥81(会员加更)
在交趾的叛乱的叛军头目叫黎厉,朱瞻基问起兵部对这件事的看法。有大臣想要让朱瞻基遵从当初朱高炽的决定,朱瞻基询问郑和是否一定要将大明的布政司给撤回来。
郑和说起丢了交趾的危害,朱瞻基同意郑和的看法,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应声支持,主张出兵平叛。
大臣们还是纷纷以财政紧张的理由劝说朱瞻基不要再动兵,而朱高燧站出来说他愿领兵出战,朱瞻基同意了朱高燧的请求。杨士奇还想再劝,朱瞻基喝止了他,并说出这是朱高炽在世时答应过的。而且朱高燧会自筹军费,以后交趾过去那一片只要朱高燧能打下来地方就都归朱高燧所有。
而这次去交趾朱瞻基决定用自己修陵墓的钱给郑和筹备费用,支持郑和再下西洋,同朱高燧一起出发。
见朱瞻基主意已定,还搬出了朱高炽在位时同意的话为理由,加上军费由赵王自付,杨士奇等人找不出理由反对,只能同意。
朱高煦趁机也提出鞑靼又骚扰严重边境,他愿领命去攻打。同时提出,军费他自己出,不会动摇大明根基。
这话把杨士奇等人还没来得及反对的话直接堵死,军费不用朝廷出,就能解决鞑靼的事。且打下来后,鞑靼还属于大明的疆土,这样的好事让杨士奇几人觉得不可置信,更找不到反驳的话语。
这些事本就是一早说好的,所以朱瞻基想也没想就直接同意了。得了准话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欢喜的谢恩,然后就出宫去做准备了。
待其他人都离开后,杨士奇才问道:“陛下,汉王和赵王如此积极恐怕有诈,不如再思量思量。”
朱瞻基笑道:“我知道阁老的担忧,不过你放心,这里面没有问题。”
“这……两位王爷万一用这些军队谋反那岂不是大锅。”虽然朱瞻基说得轻松,可杨士奇依旧不放心。
朱瞻基知道杨士奇是出于大局着想才不停劝说,他没生气反而说道:“不会如此。阁老可知当初爷爷驾崩时两位王爷安分守己的原因?”
杨士奇摇头道:“愿闻其详。”
随后朱瞻基就把当初制定的方案说了,也说了有朱高煦和朱燧占领边境的好处。
杨士奇听后垂眸思考,片刻后才道:“此安排不错,不仅能安稳过渡皇权减少不必要的纷争,也能护佑大明边境。不过臣还是担心两位王爷不愿归还军队。”
想到胡善祥提的意见,朱瞻基笑道:“阁老放心,主帅虽是两位叔叔,可领兵的将领皆是我的人,他们不敢也不会叛变。”
看着说得自信的朱瞻基,杨士奇知道朱瞻基应该又做了其他安排,他不好多问,便奉承了几句就离开。
出征的事安排好后,朱瞻基就轻松了些。这日他来太后宫里请安,刚好胡善祥在陪太后说话。三人闲聊间朱瞻基向太后和胡善祥说起今年京郊闹了蝗灾,乡间的神棍还修了蝗神庙,他命人拆了蝗神庙,还吃了一只蝗虫。
“这样趁乱敛财的事比比皆是,按你的处理方法每次都用强硬手段是不行的。要我说你应该开一门特殊科举,选些虽文化不高,也没多大治国才能却又精于某个领域的人才来为国办事。比如这次蝗灾之事,如果有这方面的农事专家去帮着处理,并且教百姓们如何应对。等百姓懂了这蝗灾的原因,以及治理办法,那些神棍就是想搞事也搞不起来了。”胡善祥拿蝗灾一事举例就是想找些其他方面的人才。朝堂那群官员对于治国上也许有些本事,可农事水利等方面就完全不行。
整个大明都处于个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光靠那些文臣书生想办法那是不行的。这些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怕是连稻米蔬菜都分不清,靠他们为百姓谋福祉,那简直就是扯淡。
听胡善祥这么一说,朱瞻基便认真的思考起来,越想越觉得可行。
而太后无奈的看了一眼朱瞻基道:“回来了就别想这些事,你要是觉得可行,等上朝时同百官商议。”
朱瞻基笑道:“娘说的对,不聊这些事了。”他又看向胡善祥道:“快六个月了吧,孩子还闹你吗?”
“好多了,过了前面三个多月就无事了。对了,孙贵妃今日差人来报,她也怀上了,你得空了多陪陪她。”胡善祥笑着说道。
朱瞻基听到孙若微怀孕的事先是一喜,而后又因为胡善祥的后半句话有些烦躁,于是淡淡的道:“知道了,我这就去看看,你陪着娘吧!”
说完同太后说了一声便转身离开。
太后无奈的看着胡善祥道:“你就是太贤惠太好说话了,你也怀着孩子呢,你还是皇后,皇帝怎么说也得多陪陪你才是,你怎么能让他去陪那位孙贵妃呢!”说完,太后还撇了撇嘴,表达对孙若微的不满。
胡善祥笑着道:“皇上的心思您又不是不明白,何必让他心烦?再说了,我这不是有您陪嘛,莫非您嫌我烦,不想让我过来了?”太后皱了皱鼻子,然后笑道:“我巴不得你经常来呢!”
两人抛开朱瞻基与孙若微,欢喜的聊起了其他话题。